縣城5萬噸/日供水工程采用河床反向滲濾取水工藝建設。該工藝工作原理是在一定水頭壓力作用下,利用贛江天然砂、卵石層為過濾床,通過安置在取水硐室中置換型過濾器的垂向和側向補給,將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潛流水,再通過建造在河床基巖層中輸水平巷的匯集,把水取出地表的一種新型取水技術。由于該工藝過濾速度僅為1m/24h,堪為超慢濾池。而傳統地表水工藝濾池過濾速度為8—10m/h。所以,贛江地表水在超慢過濾過程中砂、卵石層攔截了大量的有機物和泥沙。同時,該工藝取消了傳統地表水凈水工藝中反應、沉淀、過濾人工制水環節。因此,該工藝凈水環節不受人工因素的影響,出廠水水質非常穩定。
2013年7月1日,縣城5萬噸/日供水工程試供水。7月22日,縣疾控中心對該水廠出廠水水質抽樣檢驗表明,所檢衛生指標均達到國家《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》(GB54749-2006)衛生標準,且優于縣城原2萬噸/日地表水傳統工藝水廠出廠水水質。具體表現在:
一是清澈。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,自來水水體中雜質或顆粒含量造成水體渾濁不清的限值是不超過3度,而該工藝取出的水清澈透明渾濁度僅為0.27度,是國家規定限值的9.0%,是原地表水廠的33.75%。
二是硬度低。水體中碳酸鈣含量的多少反應水體是高硬度水還是低硬度水。高硬度水容易造成鍋爐、熱水器受熱元件結垢,降低其使用壽命,同時也增加人體患結石病的機率,而該水質總硬度為34.0,是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限值的7.6%,是原地表水廠的49.68%。
三是有害物極低。現水廠出廠水余氯保持在0.35—0.4mg/L之間,即可達到原地表水廠出廠水余氯在0.5—0.6mg/L的效果。加氯量下降水體中氯化物衍生物氯仿和硝酸鹽含量也隨之下降。氯仿和硝酸鹽含量過高,對人體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。從水質檢測報告可知,氯化物含量為8.08,硝酸鹽含量為1.35,分別是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限值的3.2%和13.5%,是原地表水廠的62.15%和54.54%。重金屬、氨氮等有害物質的含量也遠遠低于國家規定標準。
四是耗氧量低。因贛江地表水在超慢過濾過程中砂、卵石層攔截了大量的有機物。耗氧量僅為0.4,是國家規定限值的13.3%,是原地表水廠的32.25%。